福建微短剧创作运营中心在榕成立,打造产业高地——
福州如何入局“微短剧+”
一方面是百亿市场,《2024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一方面是政策发力,国家广电总局年初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
面对双重机遇,9日,福建微短剧创作运营中心在福州高新区成立,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特色微短剧产业高地。作为承载地,福州如何入局“微短剧+”?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发力:
打造闽派特色微短剧产业高地
“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形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通过持续推进“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看非遗”等六个细分领域,推出约300部优质微短剧。紧跟其后,福建省广电局也启动实施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2027年底前打造3个以上微短剧产业园区、拍摄基地,形成微短剧创作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在福建拍摄、拍福建故事的作品。
“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部署,福建微短剧创作运营中心在未来3年至5年,将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各大创作机构共同创作、出品100部以上微短剧作品。”福建广电网络融媒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邹杨蓓介绍,接下来还将全力打造福建人自己的微短剧品牌“福桔”短剧,并配套1亿元规模的“福桔微短剧创投基金”,重点支持福建题材微短剧的剧本创作、摄制、发行和人才培养,打造闽派特色短剧产业高地。同时,依托广电网络“海韵”视频出海平台,推动更多优秀微短剧作品“走出去”,扩大闽派微短剧的海外影响力。
当天,现场还进行了首批“福桔”微短剧项目签约、“泰宁有戏”首届微短剧创作计划签约,启动了首届高校大学生AIGC微短剧征集评选展播活动。
入局:
微短剧由“量”向“质”转变
现场,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教授李晋林介绍,经过去年爆发式发展,微短剧行业正处于重新洗牌阶段。站在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节点,短剧创作需要抓住优质短剧,并针对细分赛道进行定制化开发。
面对行业新挑战,福州正积极入局。
作为首批“福桔”微短剧签约项目,由福州高新区旗山文旅控股有限公司和福建广电网络融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木雕风云》,将围绕闽侯木根雕非遗技艺,讲述在几代人的奋斗下,木雕行业的传承、发展与新生。“我们希望通过紧凑的剧情、视觉化呈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化符号,同时联动闽侯当地文旅资源,引导观众实地体验木雕工艺,推动木雕工艺品的线上线下销售。”福州高新区旗山文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鸣乐说。
行业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培养。现场签约的“泰宁有戏”首届微短剧创作计划将联合泰宁影视基地、高校影视类专业院校、微短剧平台企业,鼓励更多微短剧制作机构落户福建,培养更多微短剧创作人才。
“学生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少锋表示,学校层面将大力鼓励学生参加“泰宁有戏”首届微短剧创作计划,同时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员组成的核心导师团队,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探索:
微短剧+文旅,人人皆是演员
做好“微短剧+”,福州有人正在探索。
位于闽侯荆溪镇的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内,不少清代以后的古民居正在进行内部装饰提升,准备迎接新的业态。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以“女儿国”为主题拍摄基地,为游客提供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短剧”。
去年以来,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迎来多个微短剧剧组取景拍摄。“我们就投资拍摄了《长生愿》等10多部短剧。”运营方、“绣造女儿国”主理人陈祉陶介绍,徐家村原本是一个以女性为主题的古村落,随着短剧的火热,才逐渐升级为短剧拍摄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陈祉陶也感受到了行业风向的转变。一方面,市场期待更多优质的短剧作品,短剧正在跳出原来“无脑、肤浅”的诟病,内容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从商业运营上,如果只满足短剧剧组的要求,运营古村落风貌区的盈利可能性较低。
于是,一个新的提升计划提上日程。“我们将在短剧拍摄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像电影一样定点开场的剧组,游客走进这里,就像走进片场。在专业的演艺人员帮助下,游客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获得独属于她自己的‘人生短片’。在这里,人人皆是演员,人人皆是出品人。”陈祉陶介绍,基地通过“大话女儿国”“夜游女儿国”两场剧目,并将大漆、线面等福州非遗融入剧目,打造一个“微短剧+文旅”项目。新的项目计划5月开始营运。(记者 冯雪珠)
来源:福州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