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贯彻高质量发展新方略新举措

2025-04-10 07:10:00

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实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和战略,锚定前沿领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持久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目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高科技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发表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这些重要论述表明,要把握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仍任重道远。比如,“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待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需进一步破除等。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避免陷入西方比较优势的理论陷阱,实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和战略,锚定前沿领域,针对“卡脖子”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持久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优势新兴产业规模扩容和技术迭代,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形成以先进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构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体系,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解决阻碍城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瓶颈,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加快高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

我国现阶段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只有加快构建高畅通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良好,形成高畅通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具备坚实基础。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突出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促进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通制约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的卡点堵点。

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和稳定性。要坚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同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不断细分的消费需求。

在增强国际话语权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强化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同时,破除美国科技、关税等霸权霸凌霸道的经贸壁垒,加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多样化出口力度,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在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同时,着力重塑全球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动力来源,不断夯实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

坚持和落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塑造各类高水平经营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充分发挥公有制主体的自身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重点支持和引导中小微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打破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跨区域流动政策障碍,促进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型优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实现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同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一般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国家要发挥好监管和规范作用,破除不合理垄断和不规范不公平竞争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健全高协同的国家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金融、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就业、产业、投资、分配、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机制,构建高效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体系,共同推动实现国计民生全局的经济治理系统目标。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决定》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作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以我为主,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兼顾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合作需要,结合不同行业和领域特点,自主选择开放领域、范围、节奏、层次和规则,实行单边开放、对等开放与优惠开放相结合。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贸易零关税待遇、单方面免签入境等优惠政策,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更好融入多边贸易体制。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经贸规则创新试验,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引导外资投向,加大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进一步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持续释放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潜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功能形态多样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规则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对等反制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对外开放的风险监管能力和防控能力,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加大对外商投资安全、反垄断等审查力度,对等反制外国对华不合理的制裁和加税,确保主粮、种业、资源、能源等安全。

(程恩富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纪建强系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0日 第05版

作者:程恩富 纪建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