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首屈一指的文学地标,思南读书会自2014年2月创立以来,历经11年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学品牌,也是沟通世界的文学窗口。
其创始发起人和总策划,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6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过思南读书会,惠及读者超过10万人次。”
3月24日下午,受邀做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际,孙甘露先生向我们讲述了思南读书会的种种,言谈举止间,那份自得与欣喜之意,似乎并不亚于谈及自己的文学作品。
“应该说,思南读书会是应运而生。”孙甘露说。
思南读书会创办于2014年。彼时,孙甘露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系思南读书会的总策划。据他介绍,读书会的缘起其实要追溯到2011年,也就是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次年。当时,上海书展已经举办了多年。有人提出,应该对标国际书展,邀请更多的中外作者、学者来与本土读者交流。
目前,上海书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主题展会。而其国际化之路,正是始于彼时。
“上海国际文学周”作为上海书展国际化发展的一项创新内容率先登场,旨在通过整合出版商等资源,邀请不同语种的作者和作家来参加上海书展,并与国内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当时的书展现场并不像今天这样文明有序。出版社和书商拿着喇叭吆喝叫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书展现场的环境有些喧闹和嘈杂。
在喧哗之中进行交流和对谈,不管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都不友好。颇感尴尬之际,主办方想到:是不是把它移出来,在附近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举办交流活动,让活动归活动、卖书归卖书。
从上海书展的现场走出,占据地势之利的思南公馆,很快进入孙甘露们的视野。
他向我们讲述起思南公馆的得天之利——
这是位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路的一处国有物业。沿着思南公馆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周公馆。旁边另有冯玉祥将军的产业,但他自己没有住过,柳亚子先生曾居住于此写书编书。隔着两排房子是曾朴的旧居,他曾经在里面办过真美善书店,其客厅原样还保存着,后来修缮过,当时也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徐志摩等一大批人都是他的朋友,来往都是在那里。斜对门就是梅兰芳先生故居。附近另有刘海粟故居,以及钱钟书创作《围城》时居住的地方。近现代历史名人和文化大家荟萃于此,让这一片历史文化街区充满文化的意味和艺术的气息。
此后,“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交流活动,多在思南公馆举办,但主办方很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书展和文学周只有一周时间,是不是可以对书展和文学周的活动进行常态化的延伸?
想到了,就要做。2014年,读书会正式创立。因其落户思南公馆,遂名“思南”。
承上海书展国际化发展之天时,得思南历史文化街区之地利,思南读书会的应时而生与快速发展,更离不开当地政府、企业和广大作家、作者与读者的“人和”。
孙甘露说,思南读书会的根本定位是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这是上海市作协职能转变的实际需求,也是作家群体服务社会与大众的方式。
思南读书会既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代表之作,更是文学激活城市的典型样本。
思南读书会以公益性为宗旨,所有活动都面向读者免费开放,既不向读者收费也不招募会员。完全是开放的,读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受邀前来参加活动的名家大腕也基本属于公益性质。思南读书会偶尔会提供一点报酬,但是象征性的,有时仅仅负责承担一下食宿事宜。
这并不影响思南读书会的广受欢迎。4月19日,思南读书会将迎来第500期特别活动。这一数字意味着,自创办以来的11年,除了重大节假日暂停活动之外,思南读书会基本保证了一周一期的活动频率,超过2000人成为思南读书会的主讲嘉宾。受邀的嘉宾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得主,还有诸如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爱尔兰图书奖等奖项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以及一些“不获奖也很重要的作家”。
“很多人不是用钱就能请到的。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项目,大家愿意倾尽自己的毕生研究来为公众讲2个小时,这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孙甘露说。
11年来,思南读书会惠及超10万读者。正如孙甘露曾经在受访时说,因为偶然机缘遇到读书会,进来看一看、随便听一听的读者很多。他们之中许多人只是路过一次,也许以后不再会出现,但这次“偶遇”就像种子一样会散布到很远的地方,你永远想不到它可能在哪儿生根发芽,会开出一朵怎样的花。
文学激活城市,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独特的历史赋予了上海在文学世界的独特意象,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孙甘露等上海作家的创作接力,不断更新着一个根植于现实、交会于想象的别样上海。而与文学创作截然不同,思南读书会更像是一道静寂的细流,滋润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和生活于此的人们。
如今的思南读书会,已经不单单是一场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而是一系列的“思南”品牌矩阵。《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思南书单》……丰富多彩的内容日益融入上海市民生活的日常。
作为推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思南读书会曾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上海文化十大品牌提名奖等奖项,并于2024年初入选“上海文化”品牌最具影响力案例和最受市民欢迎案例。可以说,以文学为注脚,思南读书会的影响力已从上海扩散到全国乃至海外,打造出一张名副其实、光彩夺目的上海文化名片。
思南读书会属于上海,其成功的经验却不独属于上海。
“济南也一样,像高校、院团和新闻媒体机构,每天可能都会有来来往往的文化名人。这些交流往往是局部的、局限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份资源汇聚起来,适当开放给社会?用一个比较轻松的交流方式,让读者更多地接近作者、接近学术。”
显然,孙甘露的这一建议,也不仅仅适用于济南。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