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星星的孩子”,警惕不同年龄段“孤独症”的信号

2025-04-02 17:01:00

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曹延筠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郭诗颖

在儿童早期的发展中,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会随着不同年龄而呈现不同面貌。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表露出的“无法回应”“兴趣狭窄”“情绪理解困难”,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觉得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好转。但这也有可能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曹延筠,一起关爱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孤独症并非心理问题或教养不当的结果,而是大脑神经连接方式的差异,且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差异较大。例如,大部分患儿可能伴随智力障碍,另一部分则表现出超常的记忆力或艺术天赋。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窗口可追溯至婴儿期,这类孩子通常从2岁前就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迹象,如果家长发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6月龄前。婴儿缺乏与养育者的眼神互动,不会以笑容回应他人,面部表情单一,对亲昵动作(如拥抱、抚摸)反应淡漠。

6~9月龄。难以通过声音、表情与他人“共享情绪”。例如,当父母指向玩具时,婴儿不会跟随手势观察,也不会用咿呀声回应。

9~12月龄。语言发育明显滞后,如无牙牙学语;缺乏手势交流,如指物、挥手再见;对名字呼唤无反应,仿佛“听而不闻”。

12~16月龄。无法说出有意义单词,或语言能力出现倒退;对同龄儿童缺乏兴趣,更倾向于独自摆弄物品。

16~24月龄。不会说两个单词的短语,如“爸爸”“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与人无目光交流;不会按吩咐做简单事情;不会单独行走。

此外,部分患儿在2岁前发育看似正常,但随后出现能力退化。例如,原本会叫“爸爸妈妈”的儿童,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这就提醒家长,孩子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出现语言技能或社交技能倒退都应特别警惕。

曹延筠表示,孤独症的表现具有高度个体化,需要结合儿童整体行为模式综合判断,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症状来评判。建议出现上述预警信号时尽快就诊,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会借助更多量表工具和通过病史询问来综合诊断,同时还需要通过脑电图、影像学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目前,孤独症尚无药物可以根治,临床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尽早干预是关键。确诊后通过行为干预改善孩子社会交往、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不适应行为等。曹延筠表示,养育孤独症儿童需要家庭付出较多精力,父母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并通过以下方式尽可能帮助孩子康复。

1.呼唤孩子的名字,给其更长时间来理解你说的话;说话简单、缓慢、清晰,用一些简单的手势或图片与所说内容相结合。

2.让孩子建立规律的日常作息,鼓励、陪伴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或运动项目,如游泳、跳舞等。

3.到了学龄期,尽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关注孩子在学校里是否受到欺凌。如果无法进入普通学校,也可以进入适合孤独症儿童的特殊学校。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长期干预,可持续数年甚至更久,患儿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