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中国各地景区,正迎来一场“机器人热潮”——有的化身“导览员”,引导游客上车、检票;有的化身“登山侠”,助力游客爬山;还有的成了行走的“演员”,既能唱歌又能跳舞……
在这背后,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的热潮席卷千行百业,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具身智能”也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述场景不仅在重塑游客体验,更直观地反映“技术+文旅”的深度融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智慧旅游图谱研究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规模增长1.4倍,彰显技术驱动下的市场潜力。
在这背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共同推动这一趋势向前迈进,为国内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
春晚节目《秧BOT》让机器人火爆出圈。眼下,机器人正成为各大景区的“标配”。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各地的机器“打工人”忙坏了,除了巡游、握手,还要提供送货、跳舞等服务。更有机器人上岗景区“NPC”,从“临时工”晋升为“老演员”。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角色的悄然转变——从展示功能到实用功能。
今年年初,泰山景区测试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帮助体力不支的游客征服陡峭山路;成都宽窄巷子的机器狗“巡逻员”能在夜间检测异常温度,及时预警火灾风险;无锡鼋头渚景区樱花树下的AI咖啡店的机械臂,正以每杯1分20秒的速度制作拉花咖啡……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换句话说,它们正在成为景区运营的“参与者”,而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亭”,并且,结合大模型,还能实现进一步的定制化。
例如,贵州推出的“小蚂BOT”,本体是宇树科技开发的机器狗,此后经由互联网旅游公司“特训”,以专门应对旅游场景。
它不仅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当地旅游信息,还被打造成不同的“人设”。有媒体报道,“有的会说韩语,有的会说东北话,有的个性内敛,有的又比较‘社牛’,不同特点的小蚂BOT让交互沟通多了趣味性。”
此外,湖北恩施大峡谷的机器人“小青”,被设定为穿着花棉袄、性格亲和且能歌善舞的“女孩”。有了差异化的设计,游客互动体验就更为丰富,机器人也变成了有故事、有温度的“身边人”。
机器人作为载体,正深度适配文旅场景,其本质上是从供给侧出发,满足游客对新奇体验的渴求,为景区注入更新的活力,而这也符合长期以来“文化+科技”的叙事。
以春节期间北京的“AI庙会”为例,机器人乐队不仅能吹拉弹唱,演奏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还能与中央美学师生同台挥毫泼墨,书写“福”字赠予游客,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表演京剧唱念做打,上演川剧变脸。
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果把机器人想象成人类,从事文旅行业的“他们”,是不是某天也能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中,做上“文旅梦”?
从当前发展来看,机器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已从概念走向落地,并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
政策层面,“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大势所趋。像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便被划为未来产业,并得到各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上个月底举办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记者便切身感受到了这一氛围。
放到全国层面来看,像是推出了小蚂BOT的贵州,便计划到2025年打造10个文旅大模型应用场景,推出“AI游贵州”智能体,落地文旅场景应用。
实际上,正是具身智能的发展,为机器人在文旅场景的应用提供了新可能。其将人工智能融入物理实体,赋予其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这正是文旅场景所需要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根据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种可能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算力成本的下降,机器人的语言理解、知识储备和情感表达能力将显著提升,为文旅体验带来不同的体验。
而在“悦己”,也就是满足情绪价值,成为旅游消费升级重要路径的背景下,以Z世代消费者为代表的群体更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对科技应用有着天然亲近感,追求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机器人所能提供的科技感、互动性和社交媒体传播价值,恰好符合他们的消费偏好。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机器人+景区”融合方面,目前仍有不少难点。技术鸿沟、成本高企等问题都需要得到系统性解决。
每日经济新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