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的名义 金钱的算计 “爱心领养”宠物:谁在消费你的同情心

2025-04-08 09:22:00

在呼和浩特市多家商场内,一种以“爱心领养”为名义的宠物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兴起。这些店铺打着“公益”“救助”的旗号,吸引着众多爱心人士的目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的“爱心领养”暗藏玄机:高价捆绑消费、宠物生存环境恶劣、健康证明造假等问题层出不穷。

“爱心领养”背后的高价套路

协议里的文字游戏

在呼和浩特万达广场的一家“爱心宠物领养中心”,明亮的灯光下,一个个笼子里关着不同品种的猫狗,笼子上贴着“求领养”“给我一个家”等温馨标语,店铺门口立着醒目的写有“免费领养,只需支付基础健康保障费用”字样的广告牌。

然而,当消费者走进店铺才发现所谓的“免费”只是一个诱饵。市民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我看中一只标价‘免费’的柯基犬,店员说需要签订一份《爱心领养协议》,并支付6800元的‘健康管理费’。当我质疑费用过高时,对方解释说这是‘终身疫苗’‘定期驱虫’‘宠物保险’等项目的打包费用。”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领养程序中的收费项目令人咋舌。一只普通狸花猫的“领养套餐”包含:押金2000元、首年疫苗费800元、绝育保证金1000元、宠物用品套装1500元,合计5300元。而记者走访呼和浩特市多家正规宠物店发现,相同品种的猫售价通常在800—1500元之间。

记者以领养者的身份获取了一份《爱心领养协议》,发现其中暗藏多项隐性消费:强制消费条款,协议规定领养人必须在店内购买至少一年的宠物食品和用品,月均消费不低于500元;模糊的押金退还条件,虽然协议中提到“押金可退”,但细则要求宠物必须每年在该店指定的宠物医院体检,且不能出现任何健康问题,否则押金不予退还;高额违约金,若领养人中途放弃饲养,需支付3000—5000元不等的“违约金”。“这根本不是领养,而是变相地高价售卖。”一位宠物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协议中提到的‘品种幼犬’为例,市场上同等品相的宠物价格可能只有协议金额的三分之一。”

宠物生活环境恶劣

健康问题频发

除了价格争议,部分“领养中心”宠物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记者观察到,某家店铺内多个笼舍拥挤不堪,部分犬猫精神萎靡,眼部分泌物明显,笼底粪便未及时清理,散发出刺鼻气味。多位消费者反映,领养回家的宠物在一周内出现犬瘟热、猫瘟等疾病。一位曾在该店“领养”过宠物的市民于先生告诉记者,他带回家的金毛犬次日就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经兽医诊断患有犬细小病毒。“医生说这种病潜伏期较长,可能领养前就已感染,但店家提供的‘健康证明’却显示一切正常。”

记者走访发现,此类店铺提供的“健康证明”多为复印件,且没有兽医签字和医院盖章。一位曾在此工作过的员工透露:“客流量大时每天要接待几十位顾客,根本顾不上每只动物的健康检查。有些明显生病的动物也会继续展示,实在不行就打点兴奋剂,也就是网上常说的‘星期猫狗’。”

监管盲区中游走

虚假公益掩盖高额牟利

记者发现,这些商家的盈利模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们通常会选择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利用消费者的冲动心理和同情心。在销售话术上,会刻意淡化商业属性,强调“救助、公益”等概念。记者查询相关法规发现,目前我国对商业性宠物领养尚无明确界定,签订的所谓《爱心领养协议》实则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销售合同,其中暗藏多项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比如规定必须在指定宠物医院消费、必须购买高价宠物用品等。律师指出,这类协议中关于押金退还的条件设置极为苛刻,实际上消费者很难拿回押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宠物产业链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领养”宠物的来源复杂多样:有的是养殖场淘汰的品相较差的动物,有的是从非法渠道收购的,甚至还有不法分子专门偷盗家养宠物转卖到这些场所。一位动物保护志愿者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在一家领养店铺发现过带着项圈的宠物犬,扫描芯片后发现是附近小区走失的宠物。”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正规的动物救助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有严格的领养审核程序,收费透明合理,且会定期回访领养动物的情况。动物保护人士建议,有领养意愿的市民可以通过这些正规渠道实现爱心助养的愿望,避免落入商业陷阱。


丨来源:呼和浩特日报(实习记者 贾思敏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