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西南林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5-04-15 17:51:00

西南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对国家战略全局具有重要意义。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以林业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云南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制度创新、科研攻坚、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实践,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一、推动制度创新,为生态安全提供法治与政策保障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国际国内河流的源头,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西林深度参与国家及地方生态保护政策的顶层设计,成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制度建设的“智囊团”。

引领地方立法,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先河。自2011年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共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以来,西林主持编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系统规划了9大领域34项行动,涵盖生态系统保护、物种繁育、遗传资源利用等内容。2019年,西林牵头制定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开创了生态保护法治化的先例,为跨境生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不仅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责任,还创造性地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应对了气候变化对物种迁徙的影响。

聚焦战略引领,构建生态屏障指标体系。西林专家团队深度参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落地实施,提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应聚焦“国家生物安全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耦合示范区”“国际生态文明合作示范区”三大目标。通过制定《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建设指标体系》,西林为高原湖泊、跨境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关键区域的治理提供了科学框架。例如,针对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治理,西林团队提出“流域—湖体—湿地”三级修复体系,将水质改善与生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使滇池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沉水植物覆盖率提高至40%。

二、加强科研攻坚,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依托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等优势学科,西林在森林资源管理、石漠化治理、生物入侵防控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森林资源管理:从“遥感监测”到“碳汇研究”。在森林遥感领域,西林团队突破高分辨率图像反演技术,实现森林覆盖动态监测精度达90%以上,成功预警2024年哀牢山森林火灾风险,减少经济损失超2亿元。除此之外,在高黎贡山等重要生态屏障,开展了外来物种入侵、树轮监测、森林管理等研究,获得国家、省级多项基金支持;在碳汇研究方面,其“森林伐区土壤固碳机理模型”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测算显示云南森林年固碳量达1.2亿吨,相当于中和全省工业碳排放的45%。

石漠化治理:从“石头山”到“绿洲”的奇迹。滇东南地区曾因石漠化问题被称为“地球的伤疤”。西林李乡旺教授团队历时数十年,筛选出白枪杆等20余种耐旱树种,研发出“半干热石质山地生态林业建设技术”,成功治理石漠化土地80万亩,惠及14.8万群众,助力3.16万人脱贫。董文渊教授则通过培育筇竹产业,推动大关县获“中国筇竹之乡”称号,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其团队开发的“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年产竹苗500万袋,带动当地竹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形成“种苗培育—竹林经营—竹制品加工”全产业链。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濒危物种”到“数字孪生”。西林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首次系统梳理云南14个植被型、474个群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学校创新开发“生物多样性元宇宙教学实践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等生态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滇金丝猴栖息地动态、亚洲象迁徙路径,提升科普体验与科研效率。该平台已接入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实现跨国界生态数据共享。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污染防控与健康风险评估。西林生态修复科研团队在湿地污染治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向萍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开发了“多介质污染物迁移模型”,精准评估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扩散路径,并提出“乡土植被—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使滇池周边湿地土壤镉含量下降35%。其研究成果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环境健康专项,为全国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范式。

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跨境生态共同体

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全球性挑战,西林以开放姿态深化国际交流,推动区域生态安全合作。

搭建跨境合作平台。2025年3月,西林与泰国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中泰农林科技与创新研讨会”,签署《跨境联合保护区建设备忘录》,计划在中老缅泰交界区建立面积达50万公顷的“亚洲象生态走廊”。学校还与亚太森林组织共建昆明培训中心,累计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林业技术人才超千名,推广“无人机造林”“智慧防火监测”等技术。

守护“亚洲象走廊”与跨境水系治理。针对中老边境的亚洲象迁徙通道,西林联合老挝科研机构开展跨境生态廊道规划,通过植被恢复和社区共管,使人象冲突事件减少60%。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中,西林主导的“跨境水生生物保护计划”成功恢复土著鱼类种群12种,相关成果被纳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案例集。

全球气候治理的科技外交。西林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观测计划”,其研发的“森林碳储量动态评估系统”被推广至东南亚6国。202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合作开发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耦合模型”,成功预测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的影响,为南亚国家制定适应性政策提供依据。

四、强化人才培养,锻造绿色事业生力军

作为“林业人才摇篮”,西林累计培养10万余名生态领域专业人才,其“林理融合、林工融合、林文融合”的教育模式独具特色。

学科建设:打造“双一流”生态学科群。学校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学科全国领先,生态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构建覆盖本科至博士的绿色人才培养体系。其“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融入云南26个世居民族的生态智慧,如傣族“垄林”信仰、彝族“神山圣湖”保护传统,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视角。

实践育人:从课堂到山野。学生年均参与野外考察200余次,足迹遍及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等生态热点区域。2024年,西林与普洱市政府共建“亚洲象保护实习基地”,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象群行为监测、栖息地修复等实战项目。学校“三下乡”团队深入乡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累计培训林农超3万人次,助力怒江州独龙族村寨发展草果种植,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创新创业:绿色科技的产业化探索。西林设立50万元/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孵化出“生态无人机监测”“竹纤维可降解材料”等项目。2015届毕业生创立的“肆只猫咖啡”品牌,通过“咖啡种植—碳汇交易”模式,带动滇西5万亩咖啡林实现碳中和,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五、承担社会责任,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西林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探索“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协同路径。

技术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学校开发的“鲜食大枣避雨栽培技术”在滇中地区推广,使裂果率从30%降至5%,每亩助农增收上万元。在红河哈尼梯田,西林团队设计“稻—鱼—鸭”复合系统,利用生物链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70%,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生态文化:传承民族智慧,弘扬绿色理念。西林挖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出版《云南民族生态智慧丛书》,系统整理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傣族“垄林”水源涵养等传统知识。2024年,学校联合地方政府打造“生态文化体验走廊”,将基诺族茶叶种植、白族扎染工艺与现代生态旅游结合,带动沿线12个村寨旅游收入增长200%。

应对气候变化:社区韧性建设。在滇西北高原,西林实施“气候智能型村落”计划,为藏族社区设计抗寒耐旱青稞品种,建设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供暖系统,使冬季室内温度提升8℃。该项目获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成为高海拔地区低碳发展的示范模板。

六、强化智库建设,引领生态安全战略决策

西林整合跨学科力量,先后成立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生态文明智库联盟,聚焦三大核心领域: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开发“西南生态屏障健康指数”,实时监测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等12项指标,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政策仿真平台:运用大数据模拟退耕还林、碳交易等政策实施效果,支撑云南省2024年总林长令的科学制定;跨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澜湄流域生态服务付费方案”,推动中老缅泰四国建立跨境水资源协同管理基金。

从横断山脉到湄公河畔,从石漠荒山到翠竹连天,西南林业大学以“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担当,书写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林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地实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 沈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