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举办“尧的起源研究座谈会”

2025-04-21 18:51:00

中新网山西新闻4月21日电 20日上午,谷雨时节,一场聚焦陶寺文化与尧都历史的学术交流——尧的起源研究座谈会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举行。

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发言。李海金摄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陶寺遗址与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处都邑性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生动写照。

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学者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聚焦陶寺遗址与尧都的印证进程和成果、陶寺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历史意义等话题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探讨。

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毅表示,以考古学实证、考古学材料为基础,目前已有诸多的考古实证印证“陶寺就是尧都”这一观点,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同时,陶寺文化历经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关于陶寺文化和尧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谈到未来5年陶寺考古工作规划时提出,在坚持做好地层学、类型学等科学发掘工作的同时,加强科技考古等方面的检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还原历史。

专家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参观。李海金摄

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能够感受到陶寺文化包容、创新的特质。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在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方面大有可为。他认为,陶寺文化的传播要突破传统的展示方式,运用贴近现代生活的传播手段,与观展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关联,引起共情。此外,在做好文化遗产的阐释与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分众研究,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服务,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国家发改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锋行动顾问姜彭译认为,陶寺遗址的发现,为延伸中华文明信史提供了重要实证。他建议以陶寺遗址博物馆为实体,通过沉浸式展览、数字技术等形式,展现华夏文明从多元聚落到早期国家的历程。同时,建议举办青少年考古夏令营,让青少年参与模拟挖掘、陶器修复等实践活动,培养文化传承和赓续的意识。

受访的专家学者认为,数十年的考古成果表明,“尧”的存在是有迹可证的。从时间上看,陶寺遗址距今年代与古史记载的尧时期一致,从地理上看,陶寺正是古史记载的“唐地”“尧墟”所在。陶寺社会呈现出的文化现象、文明标识与“尧都”有着密切的印证关系。“尧”,正走出迷雾重重的“传说时代”,走向考古实证充分且清晰的“信史时代”。

陶寺遗址博物馆现场。李海金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陶寺遗址考古队原领队何努在总结发言时指出,目前尧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第一,要组建管理委员会,搭建研究平台,推动陶寺文化和尧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要加大尧文化研究、阐释的比重,强化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三种证据链的完善,为“陶寺即尧都”这一论点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撑;第三,要开阔视野,将研究对象从陶寺遗址扩大至尧文化所涉及的更广范围,关注“先尧文化”;第四,提炼陶寺文明和尧文明的精神,通过朗朗上口、内涵深刻的口号等形式让受众共情;第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展示形式,让陶寺文明和尧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本次活动由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主办。(完)

(李海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