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28个概念包装难证含科量,岩山科技豪赌AI反噬净利无碍高管谋钱 | 看财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9:56:00    

    继去年净利润暴跌90%后,岩山科技(002195.SZ)今年Q1净利润再度下滑60%。而其暴跌的业绩,或早在2年前已埋好了伏笔。

    在原有主业疲软背景下,岩山科技曾以超18倍溢价率收购实控人旗下0营收、持续亏损的智驾资产。此举帮助管理层顺利兑现只考核营收的5折股权激励,但以净利润的反噬为代价。

    多个热门概念傍身的岩山科技,近来股价一路飙升,股东趁机减持赚得盆满钵满。有意思的是,在一场新旧股东更替、互换资产的戏码中,热门概念曾被公司无意中“打假”。所谓的大数据公司靠房租、理财为生,着实荒诞。

    无净利考核的5折股权激励

    根据财报,岩山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17.0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246.17万元,同比减少90.22%。据此前业绩预告,公司净利润暴跌的原因包括实施股权激励导致净利润降低1亿元、人工智能板块研发支出增加1亿元(剔除股权激励影响后),以及投资收益同比减少约9400万元。

    根据岩山科技2023年11月披露的公告,本次员工持股计划面向董监高及核心员工合计不超过208人,拟筹集资金上限1.91亿元,授予价格为1.45元/股,约为彼时市价的5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并未设置盈利指标,仅设置了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5%的考核指标,考核似乎较为宽松。不过面对此前已连续4年营收下滑的业绩表现,尽管没有盈利考核指标,岩山科技想要兑现股权激励也并不轻松。

    资料显示,岩山科技前身为二三四五,早期主营业务为传统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核心产品包括2345浏览器、2345解压软件等工具类软件。公司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多元投资。其中,互联网信息为公司的基本盘,最近两年营收占比均在85%左右。

    来源:财报

    岩山科技此前业绩持续下滑,主要源于其互联网信息业务的大幅下滑。财报显示,该板板营收从2021年的7.87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4.85亿元。与此同时,多元投资业务也在大幅收缩,2021年营收还有1.37亿元,到2023年只剩7154.6万元。2024年财报仅提到投资收益下滑对净利的影响,甚至未披露多元投资的营收情况。

    这种情况下,岩山科技想要兑现业绩承诺,显然要另谋出路。

    根据最新财报,人工智能板块2024年实现营收7340.55万元,同比增长79704.92%,成为岩山科技最强劲的增长动力,弥补了多元投资业务下滑的营收缺口。

    然而,正是这一新业务的布局,为岩山科技净利润的暴跌及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

    溢价关联并购做大营收

    早在2023年8月,岩山科技披露拟实现战略转型的收购事项,通过全资子公司瑞丰智能科技拟增资并收购纽劢开曼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瑞丰智能合计持有的纽劢开曼表决权为50.20%。

    资料显示,纽劢开曼是一家主要从事智能驾驶核心算法研发并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2022年、2023年1-6月无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525.59万元、-3712.99万元。

    根据上海科东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本次交易采用市场法评估结果,对纽劢开曼的评估值为19.97亿元,评估增值率为1,853.87%。

    在此之前,岩山科技已完成控股股东变更,而新实控人叶可及傅耀华与此次并购标的关系匪浅。具体来看,叶可担任纽劢科技(纽劢开曼的业务实体)的董事;叶可及傅耀华控制的Stonehill及Yanheng为纽劢开曼的股东。这就意味着,这笔高溢价收购构成关联交易。

    尽管由于对境外资产审批政策的判断,岩山科技终止收购纽劢开曼剩余10.88%股权,涉及收购价款2.67亿元,上市公司仍于2024年4月实现对纽劢开曼的控股。

    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纽劢科技实现营收7211.15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10.9%,净利润为-8852.77万元,亏损较并表前放大。此外,由于合并纽劢开曼,岩山科技当前商誉规模扩大至14.41亿元。

    当然,在人工智能领域,岩山科技的布局不止于此。另一家成立于2023年6月、主营生成式AI(AIGC)业务的控股子公司岩芯数智,截至2024年也为亏损状态。该公司宣称以“让世界上每一台设备拥有自己的智能”为使命,以“群体智能”理念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自研国内首个非Transformer架构、非Attention机制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生成式AI应用,都是极其烧钱且商业化风险难测的项目,需要长期投入和资源整合。

    以智驾领域为例,目前该领域竞争白热化,既有丰田、大众等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又有特斯拉、华为等行业巨头及百度、小鹏等新势力割据混战。诸如华为与赛力斯合作虽成功,但初期面临供应链协调、生产管控等挑战。传统互联网企业跨界智驾领域,或将面临技术、生态、竞争、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

    多概念狂欢曾被自我“打假”

    DeepSeek、AI智能体、首发经济、自动驾驶……搭上多个热门概念的岩山科技自去年9月底以来,股价持续飙涨,自3月中旬回调以来,今年累计涨幅仍有近30%。

    来源:东财Choice

    截至今日收盘,岩山科技报5.16元,总市值293.2亿元,股价较去年9月2.12元的阶段新低涨幅超143%。

    疯狂贴标签的背后,岩山科技这些热门概念的成色却待考。笔者注意到,一些“挂羊头卖肉”的概念,已被上市公司无意中证伪。

    2023年8月31日,岩山科技公告称,拟出售上海二三四五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数据子公司”)100%股权,交易作价10.94亿元,增值率仅11.57%。

    由于本次交易对手方实际控制人为韩猛,韩猛过去十二个月内曾是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据相关公告披露,2023年1月8日,韩猛、张淑霞以3.61元/股的价格将公司的5.53亿股流通股(占总股本9.67%)转让给上海岩合,交易对价为20亿元。同年6月1日,交易完成,上海岩合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叶可及傅耀华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据岩山科技披露,本次拟转让的大数据子公司并非岩山科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的主体。本次关联交易事项有利于优化公司组织架构,优化区域布局,集中优势力量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被冠以“大数据”标签,但该公司并不从事大数据相关的业务。根据岩山科技对深交所的问询回复,大数据子公司是由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31日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营业收入及利润主要来源于房租收入、存款利息及理财收益,未开展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的实际经营业务。

    尽管热门概念能否落地、新业务能贡献多少增量仍是未知数,但不妨碍股价狂欢下股东趁机减持。

    公告显示,高级管理人员陈于冰于2025年3月27日至2025年3月28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2222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0.3911%,累计套现金额约1.27亿元。(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曹晟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