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要素有保障 建设春潮涌
图为中粮粮谷渭南新建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现场(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机械快速运转、工人忙碌不停、工地井然有序……春日的秦东大地,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4月16日,在位于渭南经开区的陕西吉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电子化学品及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该项目的湿电子化学品生产线已全部建成。
该项目建设生产线22条,主要生产医药中间体和湿电子化学品。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8.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
“目前湿电子化学品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可小批量提供产品。杀菌抑菌剂、医药中间体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6月底前投入运营。”陕西吉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世平介绍。
今年,渭南经开区计划实施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158.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8.7亿元。其中,产业项目36个,总投资146.3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42亿元。
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离不开要素保障和服务机制的持续创新。
渭南经开区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办主任刘畅表示,当地通过落实“四个一批”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和“四个一”项目包联推进机制,统筹用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
4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渭南高新区的中粮粮谷渭南新建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现场。随着全自动化生产线的高速运转,小麦在这里华丽“变身”,一袋袋面粉被机械臂精准码垛、传送入库。
库房门口,一辆辆运输车满载首批上市的面粉,即将前往西安、宝鸡等地,标志着该项目投产。
“从2024年4月工作塔主体封顶到现在,我们主要在进行设备安装等工作。”中粮面业(陕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伟表示,“首批上市面粉达105吨,是良好的开端。我们将紧跟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规格。”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渭南市不断深化“三个年”活动,优化配套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一季度,渭南市新开工重点项目89个,总投资140.3亿元。全年计划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420个,总投资1950亿元。
3月21日,2025年渭南市404个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已全部办结。
“渭南已连续5年实现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一季度办结目标,为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打下了基础。”渭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张增辉说。
如今,随着一项项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一批批企业在这里扎根成长,渭南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记者 耿杨洋)
延安:立足资源优势 加速产业升级
图为陕煤黄陵店头电厂二期2×1000兆瓦机组扩建项目现场(4月17日摄)。通讯员 张思林摄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在革命圣地延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提效率、抢工期、促投产。
4月16日,位于黄陵县店头镇的陕煤黄陵店头电厂二期2×1000兆瓦机组扩建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现场塔吊林立,伴随着机械轰鸣声,数百名建筑工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各项施工作业。
“项目占地540亩,总投资82.03亿元,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新建2台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配套建设除尘、脱硫及脱硝等环保设施。”黄陵矿业沮源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晓涛告诉记者,“预计2026年5月,项目建成投产。”
陕煤黄陵店头电厂二期2×1000兆瓦机组扩建项目是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具有绿色环保、超净排放、节能高效等特点,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10亿千瓦时,年产值将达40亿元,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
该项目对于促进当地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提升地区电网安全运行能力、推动延安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黄陵县煤炭资源丰富,如何实现资源就地转化、综合高效利用?贺晓涛介绍,项目发电所需燃料来自黄陵矿业二号煤矿所产原煤,年用煤量348万吨。项目生产主水源为店头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再生水,年用水量约288万吨。此外,电厂设置灰渣筒仓和粉磨系统,可实现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今年以来,延安市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持续开展“四抓三比”活动,用活用好重点项目谋划“多库联通”、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周“解扣”、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和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服务项目落地推进。
在延安卷烟厂制丝线升级改造项目现场,全自动化机器设备将烟叶处理成烟丝,再通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制出香烟填充物。
“我们支持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25亿元实施制丝线升级改造项目,通过重构生产线及配套系统,将该项目建成西北首条柔性化、数字化制丝生产线,推动全市烟草工业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延安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刘晶介绍,项目去年年底顺利投产运行。
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的背后,是延安市狠抓高质量项目“硬支撑”的生动实践。
截至3月底,延安市35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开复工265个,其中230个新建重点项目已开工145个,完成年度投资261亿元、投资完成率23.6%,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记者 周恒宇)
榆林: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图为陕西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生产现场(4月17日摄)。记者 王晨曦摄
4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的2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各项施工有序进行。
这一项目主要建设1.2万吨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线和0.8万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建成后能够强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助力榆林市和陕西省在先进材料及装备制造领域产业升级,促进高端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们一期一阶段年产5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钢结构、非标储罐组装及设备安装进度均超90%,计划今年10月生产出合格产品。”榆林恒神碳纤维项目部项目经理王友明介绍。
近年来,榆林市以链式思维招商引资,谋划储备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煤化工、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强磁场。
4月15日,在年产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项目建设现场,各式生产装置主体基本建成,工人穿梭于装置设备之间,认真处理着工程各处的细节。
“项目运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高且广泛应用于医疗、新能源等领域。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外垄断的市场现状。”中化学西部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海鸥介绍,该项目能够长久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预计带动就业150人。目前,该项目装置主体工程已完成,设备安装完成80%,计划今年8月建成投产。
榆林是中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和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羊毛年产量在6000吨以上,羊绒年产量超1500吨,占陕西羊绒产量的90%。榆阳轻纺产业园,正是榆林市着眼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规划建设的轻纺产业综合服务区。
在产业园内的陕西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机器开足马力,工人们忙着复选羊绒,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这个项目分两期稳步推进,一期聚焦于羊绒分梳与面料生产的现代化厂房建设。其中,分梳车间大量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提高羊绒产品纯度,目前年生产加工能力为500吨。”陕西驼城绒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赵露露介绍,二期集印染、纺纱、针织、制衣于一体,构建羊绒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目前纺纱车间正在设备安装阶段,投产后具备600吨粗纺和精纺纱线加工生产能力。
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幅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洋溢着发展的活力。今年1月至3月,榆林258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183个,开复工率70.93%、同比提高近20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55.3亿元。其中,150个续建项目复工137个、复工率91.33%,108个新建项目开工46个、开工率42.59%。(记者 王晨曦)
杨凌:打造农科特色产业链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图为杨凌宠物用品生产基地项目(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连日来,农科城处处涌动着重点项目建设热潮。
“项目去年3月开工。目前2号、4号仓库主体已搭建完成,3号车间正在调试设备进行试生产。”4月16日,在杨凌宠物用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陕西映诺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侯红波介绍,项目预计5月投产。
杨凌宠物用品生产基地项目由陕西映诺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杨凌示范区引入的首个宠物医药特色项目。该公司在研发生产宠物功能性食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前,我国宠物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但高端宠物食品和药品的核心营养配方和兽药制剂技术存在短板。
“依托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优势,我们投资5000万元建设这个项目。”侯红波介绍,项目占地30亩,主要建设宠物食品专用的10万级净化车间、宠物饲料车间、中药材提取车间。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预计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将显著提升西北地区宠物健康产品的供给能力。
日前,《杨凌示范区高水平打造农科特色产业链实施方案》印发,明确了杨凌示范区将打造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5条重点发展产业链和会展服务业、特色文旅和创意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果蔬种苗育繁推、宠物产业等特色培育产业链,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加快实施一批高质量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2025年,杨凌示范区安排重点项目146个,总投资335.1亿元。
发展宠物健康产业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我们希望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资源,持续在宠物医用药品和食品、宠物健康等领域进行创新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侯红波介绍,该项目引入高效胶囊填充机、智能制剂设备等先进装备,打造绿色生产体系,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为破解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杨凌示范区不断完善“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包抓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服务方案、一张进度清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压实各方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强化项目调度,细化分解任务,实现了从项目谋划储备、手续办理到建设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我们紧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核心功能提升,强化项目建设硬支撑,更好集聚资源要素。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5+N’农科特色产业链加强项目谋划,进一步巩固完善‘5+N’农科特色产业链协作机制,强化精准招商引资,帮助企业打通项目堵点,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史高领说。(记者 付玉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