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酒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中国的酒文化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夏禹时候的仪狄是造酒的鼻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周朝的杜康才是造酒的祖师爷。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酒文化的历史悠久。
酒文化和中华传统习俗密不可分,例如庆祝结婚或及第之喜时常用的“女儿红”、“状元红”,以及中国人的婚丧嫁娶仪式,都离不开酒的参与和影响。
古人常说“无酒不成席”,将酒与礼仪紧密相连。例如,孩子出生时要举办“满月酒”,结婚时要举办“喜酒”。从男方和女方定亲开始,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酒。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叫做“订婚”,汉族的习俗一般是男方送聘礼给女方,除了衣服、食物外,一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习俗不只是民间才有,据说清代皇帝溥仪订婚时送了四十罈花雕酒。酒席上的酒自不必说了,履行完婚礼的新人进入洞房,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喝交杯酒。古代称这种仪式叫“合卺”,让新人更加了解彼此。
当我们在写到饮酒作乐的热烈场面时,经常会用到“觥筹交错”这个词,这个词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觥筹交错,古今传奇。”那你知道,“觥”和“筹”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形状为椭圆形,上部有提梁,底部有围足,盖子呈兽头形状,也有整个酒器形似动物的,还配有小勺。
古代的酒器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不同历史时期的酒器也有所不同。在比较古老的时期,人们使用的酒器相对简单,包括罐、瓷、盂、碗、杯等。随着时代的演变,酒器的种类也愈加丰富。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常见的酒器有尊、壶、卣、彝、罍、缶、卮、瓿、盉、斝、爵、角、觯、觚、斛、觥、杯、舟等。
“筹”在这里并不是指行酒令的筹码,而是指竹子的一种。在古代,筹是一种高大的竹子,用于制作乐器、器物以及编织用具等。在诗歌中,筹也常被用来比喻其它物品,如白居易诗中所说的“醉折花枝当酒筹”,指的是将花枝当成筹子来使用,表达出饮酒作乐的欢乐心情。
酒令是将酒与游戏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诸如投壶游戏和即席唱和等都是酒令的一种形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酒令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游戏,并成为既轻松又严肃的文化现象。西汉时期,吕后曾大宴群臣,并命刘章监督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人逃席,竟被刘章挥剑斩首,这便是“酒令如军令”的由来。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善于游戏的朝代,因此酒令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白居易曾经咏道“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明清时期酒令的种类更加繁多,琳琅满目。清朝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其中筹令是酒令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是指行酒令时必须用筹子。筹子本是古代的计算工具,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因此,“筹”也引申为筹谋、筹划等意义。后来,人们并不满足于筹子最初的计算用途,而将它转化成一种行酒令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筹的制作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使用银、象牙、兽骨、竹子、木头等材料来制作筹子,并在上面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要按照宴席的座次和规定的令约、酒约行酒令饮酒。据考证,唐代的《论语》酒筹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筹令。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