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角楼图书馆联合北京文史馆主办的《历史上北京的城与水》文化讲座在角楼图书馆隆重开讲。活动特邀原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晓峰担任主讲嘉宾,带领现场近50名市民读者穿越时空,从水脉变迁的视角解读北京城的成长密码,共同感受这座千年古都与水相依相生的深厚底蕴。
以水为脉:解码北京城的地理基因
讲座伊始,唐晓峰教授从宏观地理视角切入,以“三个地理背景”为线索,揭示了北京城诞生的自然密码。他详细剖析了华北五大水系对北京地域格局的塑造作用,指出北京小平原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带的独特地位,以及其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正是这些地理条件叠加,奠定了北京从边陲要塞发展为大国首都的根基。”唐教授强调。
在“北京城依水而建”章节中,唐教授以生动的历史地图和文献记载,还原了莲花池水系与高梁河水系如何哺育了最早的北京城。从蓟城依托莲花池建城,到金中都因水运之利崛起,再到元大都以高梁河为水源构建城市中轴线,观众仿佛看到一幅“水润都城”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现场读者频频记录,有市民感叹:“原来我们脚下的每一条路,都可能曾是古河道的痕迹!”
以水兴城:通惠河如何成为“城市生命线”
“如果说自然水系赋予北京生命,那么人工运河则赋予它繁荣。”在“北京城依水而兴”板块,唐教授重点解读了通惠河的历史价值。这条由郭守敬设计的运河,不仅解决了元大都的漕运难题,更串联起南北经济文化,使北京从区域中心升级为全国性都城。唐教授特别提到,通惠河沿岸的码头、仓库、商铺形成了古代“商业综合体”,而玉泉山等水源地则孕育了皇家园林文化,“水脉即文脉”的观点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古今对话:水环境变迁的启示与思考
面对“北京水环境的变迁”这一现实议题,唐教授以南水北调为切入点,结合昆明湖西湖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讨论。揭示了北京城市化与水生态的平衡之道,并表示:“合理科学的保护北京现存水网、恢复历史水系记忆,是对古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现场观众纷纷举手提问,就“如何参与水系保护”“北京中轴线申遗中的水元素”等话题与唐教授热烈互动。
文化惠民:让历史地理学“走出象牙塔”
作为角楼图书馆“北京文脉”系列讲座的重头戏,本次活动通过专家解读、图文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将专业历史地理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文化盛宴。主办方表示:“北京‘城与水’的关系,既是学术课题,也是市民乡愁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让学术研究反哺城市文化认同。”现场多位读者表示,讲座既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对身边水系遗迹的探索兴趣,有家长直言:“周末要带孩子沿着通惠河徒步,实地感受‘流动的历史’。”
据悉,角楼图书馆将持续联合文史机构,推出更多聚焦北京城市记忆的公益活动,让收藏在典籍里的智慧、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
【活动背景】
角楼图书馆作为北京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长期致力于推广北京地域文化。此次联合北京文史馆邀请权威专家开讲,旨在从“水”这一独特维度切入,深化公众对北京历史演变的认知,为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人文思考。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