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应用型人才供需适配,首先应明确的就是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定制化培养”和供需匹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自2022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近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引起媒体和学界广泛关注,其在发展理念、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既是推动应用型人才供需动态适配的先行先试,也将为应用型高校分类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促进应用型人才供需适配,首先应明确的就是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但部分高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错配等现实问题。
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导应用型高校转变发展理念和办学逻辑,打破学科专业“内卷”、院系相对封闭办学的格局,坚持开放办学、开门问策,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分行业分领域的人才需求,实现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精准、有效对接。
促进应用型人才供需适配,离不开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动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旧专业换新名称”等现实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学科专业的内生逻辑在起主要作用,来自院系内部和各学科教师的话语权主导了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
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此次改革试点从调整机制入手,组建由对应行业产业主导的委员会,来自行业产业的委员占比不少于50%,且主任委员由行业产业资深专家担任,实时研判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结构变化,据此精准指导学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这就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改进了产学结合的闭环反馈机制,推动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定制化培养”和供需匹配。
促进应用型人才供需适配,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和适应。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就是全力以赴提供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由校企双方协同开展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
上海应用型高校的实践表明,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服务真实场景和技术要求构建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练,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促进应用型人才供需适配,还需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纲要》指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此次上海的改革试点突出强调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的成效作为学校办学绩效的主要考察指标,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等,体现了上海市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地方高校的科学导向。这有利于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开辟产教融合赛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利于引导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切实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现实矛盾,有利于引导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2版
作者:王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