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其中三家的思想,在现在仍有巨大影响和作用,只有墨家的主张,除了在历史书和一些电视剧里见得到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已几乎销声匿迹了。由于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影响,人们大多知道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其实墨家的主张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只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远去,其适用的场合渐渐消亡了。
在《墨子·鲁问》中,墨子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尊天" 、"事鬼" 、"非乐" 、"非命" 、"节用" 、"节葬"。为什么我们一般只说前两条呢?因为墨子是这样说的: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要看看这个国家的现状如何,然后选择适当的观点来游说国君。而“兼爱”、“非攻”,是用于游说热衷侵略掠夺的国君的,《非攻》的故事正是他劝阻楚国不要攻打宋国时发生的。世界自古不太平,战争从未真正间断过,人们对和平的呼唤有着永恒的意义,而且故事中的对手公输般(鲁班),又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工匠代表,使得这个故事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如果到了政局昏乱的国家,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就是首先要选贤与能,充分尊重和相信贤能的人。国家上下一心,围绕着一个中心共同治理天下。如果到了贫困的国家,就建议国君日常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尤其不要在丧葬上大做文章。如果到了国君沉湎享乐的国家,就劝国君不要大搞礼乐,国民不要听天由命。如果到了没有道德、法律约束的国家,那就教他们尊崇天意,敬拜鬼神,重拾信仰。
墨子准备了十大主张,五套方略,看上去因地制宜,但为什么只有“兼爱”“非攻”流传至今?我觉得应该是墨子对人性的估计过高,并且没有充分理解阶级社会权力的本质是阶级压迫,他的主张寄托于对统治者的品格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纷争是无法停止的漩涡。三世圣王禹汤文武固然是墨子尊崇的对象,可被他置于反面的三世暴王桀纣幽厉,难道就真的什么也不懂吗?墨家的主张不能被统治者接受,也自然消失在乱世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