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大江东去》格律出错,宋词排行榜却评为第一,你认同吗?

2024-09-06 09:36:07

在文人诗词大行其道之前,古代的诗词通俗一点说,其实就是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唱。为了让诗词更易歌唱,人们创造了诗词的格律。

所谓诗词格律,源于南朝永明体诗歌,其原意是利用语言音韵和对仗的节律美,将语言与音乐有效地配合在一起,方便人们传唱。所以,人们发明诗词格律,是为了增加诗词的音乐性,可是,谁知道多年以后,格律却成了近体诗和词的桎梏,严重地限制了人们诗词才情的发挥

诗词格律的主要内容有平仄和押韵。所谓平仄,在元代以前,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古人规定,平声字为平,上去入三类都是仄。所谓押韵,就是诗词句子末尾的字,按照规律必须韵部相同。当然,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如果要解释清楚,估计这两个内容几本书都说不完。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为了通俗,方便现代人写诗词,特忽略入派三声和古代的韵部概念)关于平仄,可以声调为准,第一声第二声字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关于押韵,可以韵母为准,用韵腹相同的字即可视为押韵,如天、灿、宣等。(元代以后,声调发生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以现代汉语四声定平仄,除了平里面的极少数入声字以外,平仄大致不会失当。)

相对近体诗,词的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词牌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平仄甚至细致到每一句都有严格的规定。

古代写词时,人们只能按照每一个词牌的规定一个一个字朝里面填充,而且还要文辞畅通,语意才情纵横。因此,古代写词最难,写出一首好词难于登天。然而,这样的诗歌体裁在宋代却大受欢迎,不仅如此,宋词还佳作纷呈,让人不得不慨叹古人在文学上的匠心与才气。

念奴娇是人们熟知的一个词牌,这个词牌以苏轼的《念奴娇·中秋》为正体(标准格式),双调一百字,上片四十九个字,下片五十一个字,每片各十句四仄韵(押仄声韵)。格律要求如下:

中平中仄,仄平中中仄,中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中,可平可仄;红体字,要求押韵)

关于念奴娇这个词牌,苏轼不仅写了《念奴娇·中秋》,也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词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这首词的押韵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平仄却与词牌的规定有很大的出入,不仅平仄失措,而且连词牌规定的字数都改得面目全非。《念奴娇·大江东去》的格律如下,大家可以对比细看一下: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词被创立以后,因其才情、语意,在民间广受欢迎和赞誉,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说: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宋金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曰:

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武汉大学著名学者王兆鹏教授在他的宋词排行榜中更将《念奴娇·大江东去》排在宋词首位,视为宋词第一。

但是,也有人明确指出,《念奴娇·大江东去》的格律出了错,如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活》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从不写诗词,但我也一向不主张现代人写诗词还要拿一本古代韵书在那里抓耳挠腮,或者好不容易写好的一首诗词因为要合格律被删减更换得面目全非。诗词格律固然可以增强诗词的音乐美,但是过分拘泥、限制于诗词格律,会严重影响作者才情的发挥。

因此,我非常认同古今对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宋词排行榜第一”的评价。

而且,前文说王兆鹏教授将《念奴娇·大江东去》排在宋词排行榜第一,这种排名并不是王教授的主观意愿,而是采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法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

王兆鹏教授以选本、互联网、评点、研究论文的数量、古今唱和为指标,将每首宋词的标准数据输入计算机软件,由计算机计算出该作品的综合分值。按照这种计算方法,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分值最高,被评为宋词排行榜第一。

这种计算方法的指标和数据却恰恰说明了《念奴娇·大江东去》自问世以后的流行程度,表明《念奴娇·大江东去》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因为它的格律失当而受影响。

这说明,词的格律可以增加词作与音乐的粘合性,增强词作的音乐美,但是却不应该成为人们作词的条条框框,限制词作者们的才情发挥。

而苏轼的文学地位,尤其是词作地位,也没有因为不守格律而受影响,人们反而评价苏轼说:

(苏轼)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

至于后来人将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视为念奴娇词牌的变体,反过来严格恪守其格律,我想,这应该是失去了苏轼的“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本真吧?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